我讀張居正
萬歷八年十二月,京師大寒,雪積尺許,人馬不得行,帝乃令輟朝數(shù)日。時居正自薊鎮(zhèn)返,未聞詔令,至太和門待漏如故,帝聞之,亦上殿。是日朝會,惟帝輔二人而已矣。正是基于此,才成就了那副“誰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風雪送一人”的經(jīng)典畫面。
“前進啊,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兒女!”當結(jié)束音響起,合上書頁,再細細往前追溯,一本《張居正大傳》竟看了一年有余,這實在是創(chuàng)了記錄了。同樣是關(guān)于明朝,整整九本《明朝那些事兒》也只不過用了僅僅幾個月的時光。怪只怪自己太懶了,對于那些枯燥的信札、奏表,委實比嚼蠟好不了幾分。然而,正是這些枯燥的信札、奏表,體現(xiàn)的是活生生的張居正,我只好硬著頭皮一頁接著一頁的讀了。
一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荊州走出的張秀才,一個在官場沉浮幾十載的老人,還有那副畫面中堅毅前行的背影,久久不能釋懷。
張居正出生于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卻自幼展現(xiàn)出驚人的聰慧。五歲入學,十歲熟讀經(jīng)書,十二歲考取秀才,十六歲中舉,這般少年得志,已然預示著他未來的不凡。然而,命運并未就此一帆風順。步入官場初期,正值嚴嵩專權(quán),政治黑暗,他雖滿懷報國之志,卻因不滿嚴嵩的所作所為而托病家居。但張居正并未在消沉中迷失,這段時光反而讓他有機會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為日后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直到嚴嵩倒臺,徐階任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才迎來仕途轉(zhuǎn)機,開始嶄露頭角。隆慶元年,他進入內(nèi)閣,逐漸成為核心人物。此后,張居正憑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卓識,開啟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他深知明朝積弊已久,如不改革,必將走向衰敗。
政治上,張居正推行考成法,嚴格規(guī)定公文處理流程,對各級官員的工作進行細致考核。只因他深信:用人必考其終,授任必求其當。通過這一舉措,極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使得朝廷政令得以迅速貫徹執(zhí)行,官場風氣為之一新。
經(jīng)濟上,他大力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合并為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一改革不僅簡化了稅制,還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
軍事上,他大膽啟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加強邊防建設,與蒙古右翼諸部建立封貢互市關(guān)系,使北方邊塞數(shù)十年得以安寧。 張居正的改革,猶如一場及時雨,讓暮氣沉沉的明朝煥發(fā)出新的生機,開創(chuàng)了 “萬歷中興” 的繁榮局面,可以說,他憑一己之力,硬為為明朝續(xù)命二十年。然而,改革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張居正 “奪情” 一事上,反對派更是借機發(fā)難,企圖將 他拉下馬。但張居正頂著巨大的壓力,始終堅守自己的改革理想,毫不退縮。他深知,改革關(guān)乎國家興衰,不能因個人榮辱而半途而廢。正是這種超越世俗榮辱的堅定信念,支撐著他在改革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回顧張居正的一生,身處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卻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殫精竭慮。掩卷沉思,《張居正大傳》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張居正個人生平的了解,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在歷史的舞臺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正如朱東潤先生在書中所表達的那般,“前進啊,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兒女!”謹以此殷殷期盼,致自己,致每一個奮斗在人生之路上的更多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