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分赤誠,多一點純粹
我想,我們還是多一分赤誠,多一點純粹吧。
茶余飯后,所聞所見有時也著實令人唏噓。我們訝異于耗盡心思的投機取巧,緣木求魚,我們憤怒于不計成本的中途而廢、自墮自棄。時至今日,我們依然不免要在將工作做多少,要不要做完,給幾級工資做到幾分這樣的破爛命題里患得患失,何談做好做成,又談何大國工匠?
有時候我們會說國家的現(xiàn)今是一個大師消亡的時代,他們就像上個世紀穿過戰(zhàn)亂、不堪、顛沛的遺珠,一粒一粒,逐漸凋零。回顧其事跡,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很多人之所以能成為大師,只是因為他們對工作終其一生的熱愛,一生只做一件事,不記恩仇,也免談功利。清末與民國,是一個盛產(chǎn)大師的時代,得益于“吾輩立誓,救國家民眾于水火,愿以此軀獻身,挽大廈于既倒,還山河之無恙”的時代情懷,卻也更加離不開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的埋頭付出,實干興邦。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平津危機,華北危機,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開始了長達九年、從華北至西南穿越大半個中國的跋涉遷徙。他們飽嘗辛苦,至長沙,遷昆明,卻也組建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他們堅持復課,堅持傳播,真的就像一顆一顆寶貴的種子一樣,生出根來。在之后日子里,西南聯(lián)合大學師生成為了新中國國防軍事、自然科學、教育藝術等等學科領域建設的中流砥柱,涌現(xiàn)了諾貝爾獎獲得者2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8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近200人,各專業(yè)泰斗巨擘數(shù)不勝數(shù)?;蛟S是因為他們品嘗過失去、所以更加懂得珍惜,拳拳赤誠,簡單純粹。談及事業(yè),他們獻身的鮮血仍殷,我們追逐的蠅頭小利愈發(fā)的讓人抬不起頭來。
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煙熏火燎造就英雄的崢嶸歲月,卻又很不幸的生長在了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說自己是升斗小民,沒有為國為民的雄心大志,但求有個飯碗養(yǎng)家糊口小富即安。這樣的理由本就無可厚非,更何況這項工作本身就占盡了嫌棄。
可是我想,我們還是多一分赤誠,多一點純粹吧。
浮躁的社會,就像一切都被按下了快進鍵,城里城外的人影憧憧,行色匆匆,很多人忙到一日三餐都在湊合應付卻不見得清楚自己在忙些什么,依然是夾著公文包踩著風火輪。風氣的奇怪與可恨就在于,似乎你每做一件事,就必須要有滿足別人口中標準的回報一樣,哪怕那并非出自你的本意,很多的積極向上就在眾口鑠金的犀利言辭里變得消沉起來。給自己小升半級的去付諸工作,讓自己上一步臺階去思考問題,施工員去刷刷隊長的地圖,隊長去試試經(jīng)理的套路,長此以往,這才是下級給上級分擔,也將不再是上級給下級擦腚。況且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挑戰(zhàn)與鍛煉,是誰說的非得先將工資調(diào)整到位?干工作莫不是有多大勁使多大勁,拼盡全力的施展拳腳?難道是胡同街頭雜耍賣藝,給個三五文錢就使個三五文錢的氣力?魯中公路其實不缺工匠,老職工們奉獻一生,自然赤誠,新員工們沖勁十足,卻也純粹。
可是我們完全可以,再多一分赤誠,再多一點純粹,再多一點對于工作本身赤誠、純粹的熱愛。
前段時間看過一期的央視新出的文化清流節(jié)目《朗讀者》,里面有一位1921年出生的中外翻譯第一人,榮獲過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獎的許淵沖先生,今年96歲高齡,依然能夠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鐘,他說延長白天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夜里偷幾點鐘,他對自己干了一輩子的翻譯工作依然是那樣的樂在其中。那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常說的熬夜加班就是慢性自殺的謠言已經(jīng)不攻自破,我們常說的見過淄博凌晨三四點鐘天空的戲謔調(diào)侃真的只是戲謔調(diào)侃。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同樣熱愛工作、精神矍鑠的老人,1917年出生的貝聿銘先生,他在83歲的時候退休,設計的建筑物遍布世界各地,90多歲的時候依然執(zhí)著的追求著自己鐘愛的建筑藝術,享受工作,享受事業(yè)。
而我們,年輕人,對待工作,是不是想得有點多呢?或許我們真的需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式的盲目積極,沒有壞處,不妨一試。談論價值,本身就是一件沒有價值的事情,往往談了很多,到最后索然無味。工作都很累,除了熱愛,我不知道還有什么能夠讓我們在面對他的時候感到哪怕那么一絲的輕松愉悅。

